短期展览
  • 正在热展
  • 展览回顾

首页 > 短期展览 > 展览回顾

“榫卯的魅力”主题展览回顾

发表日期:2020-06-05

榫卯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大技术发明,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匠心与智慧。为了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践行文化自信,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以及“弘扬工匠精神”的号召,中国科技馆以榫卯为主题自主设计研发了“榫卯的魅力”主题展览,为观众奉献了一场充满科技含量、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的科普大餐。该展览于2018年11月1日至2019年1月10日在中国科学技术馆短期展厅展出,共计开放62天,累计服务观众69404人次。

一、展览概况

此次展览以榫卯为中心,通过互动模型、微缩模型、虚拟现实等多种现代展览形式展示榫卯工艺在古代建筑、家具、造船、造桥等不同领域以及现代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旨在传播古代科技、传承文化遗产、弘扬工匠精神。

展览面积为800平米,展品约40件(套)、图文版15块,共分为五个主题:(1)七千年前的发明:展示榫卯的发明与起源,讲述榫卯在中国的悠久历史。(2)古代建筑的智慧:展示榫卯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应用及功能,让观众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并揭开古代建筑之所以“墙倒屋不塌”的秘密。(3)中式家具的灵魂:通过解剖隐藏于古典家具之内的榫卯结构,展示榫卯在家具中的应用,并通过展示榫卯的创造者——木工,引发观众对工匠精神和技艺传承的思考。(4)形形色色的榫卯:介绍榫卯在古代船舶、木车、造桥、青铜器、矿井等领域的应用及功能,以及独特的石制榫卯、铁质榫卯,充分展示榫卯在古代生产生活、各行各业中的作用。(5)现代榫卯的演变:展示榫卯在现代建筑、家具、机械连接、艺术品及玩具等领域的应用,引领观众感受榫卯经久不衰的魅力。

图片1.png

 

图片2.png

二、重点展项回顾

1.LED鲁班锁

序厅入口处是以中国古代传统的“六子连方”的鲁班锁为造型的异形LED屏。鲁班锁是榫卯的一个标志性符号,相传由春秋时期的工匠鲁班发明。它由六根具有凹凸构造的短木组成,短木之间采用榫卯工艺相互连接,具有结构巧妙,扣合严密,易拆难装的特点。LED鲁班锁的每个面都由LED拼接而成,可循环播放从天空、树木、森林等自然景观到木材、建筑等不同的画面,表现了榫卯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底蕴和古人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呈现出科技与艺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图片3.png

2.榫卯立体字

榫卯立体字将榫卯与汉字巧妙结合在一起,所有笔画均由建筑、家具、车船、农具上的不同部位的榫卯构件组成。榫字的笔画包含了古建筑中门座中柱与单步梁结合构件、悬山博缝板与檩椽、飞椽的组合构件、平座补间铺作斗拱的组合构件、拉结梁架雀替与柱结合构件以及古农具水车轮牙与水斗板的组合构件、古典家具中明式圈椅扶手组合构件、古船尾舵的组合构件。卯字的笔画包含古建筑翼角梁的组合构件、牌楼榫卯(灯笼榫)构件、宫殿、王府大门的组合构件以及古代车轮的组合构件、古典家具中明式有束腰三弯腿罗锅枨方凳一角组合构件。

图片4.png

3.河姆渡木榫卯

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榫卯木构件,距今约7000年,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榫卯。早在七千年前,河姆渡的先民就已经使用榫卯技术建造干栏式建筑。这时金属工具还没有出现,所有的榫卯都是用石器加工而成。就当时原始的生产水平和加工工具而言,榫卯的技术已经达到很高水平。

图片5.png

4.历代著名建筑模型

(1)佛光寺大殿

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的唐代木构建筑,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大殿为单檐庑殿顶,面阔7间,进深4间,通长34米,总进深约17.66米。构架为殿堂型,由下层柱网层、中层铺作层和上层屋架层水平层叠而成。屋面坡度舒缓大度,出檐深远,檐下有雄大的斗拱,简洁明朗,反映了大唐建筑的艺术风采。

图片6.png

(2)独乐寺观音阁

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位于天津市蓟县,相传始建于唐,后经辽统和二年(984年)重建。它是一座三层的木构楼阁,其中第二层为暗层,通高19.73米,阁顶为“九脊歇山顶”。这座建筑的特色是中空,四周设两层围廊,空间构思独特。位于底层斗拱以上和平坐楼板以下的夹层,在柱间施以斜撑,加强了结构的刚度,再加上榫卯组合的“柔性构造”的减震作用,使得它一千多年来经受了28次地震的考验,仍安然无恙,挺立至今。

图片7.png

(3)晋祠圣母殿

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年一1032年),崇宁元年(1102年)重修。大殿为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黄琉璃瓦绿剪边,殿高19米,殿四周环绕回廊,前廊进深两间,极为宽敞。其构架采用了减柱处理,以廊柱和檐柱承托殿顶梁架,扩大了殿内空间。大殿正面八根下檐柱上有木制雕龙缠绕,是《营造法式》所载的缠龙柱的现存孤例。晋祠圣母殿表现了北宋的建筑风格和审美意识。

图片8.png

5.应县木塔

应县木塔位于山西省应县佛宫寺内,建于辽清宁2年(1056年),塔高67.31米,为中国现存最大最高的多层木结构建筑,也是世界现存最高的古代木结构建筑。塔的外观为五层六檐,第二层以上各层平座内均设有暗层,共有9个结构层。塔的每层由平座、柱、斗栱和屋檐组成,攒尖的塔顶,配以各层屋檐、平座和回廊。为避免各层重复所产生的单调感,每层檐下斗栱造型各异,丰富多彩,共计54种之多。九百多年来,应县木塔经历了十余次地震而毫无损坏,反映出中国木构建筑技术的高超水平。

此次展览不仅展出了木塔的建筑模型,还通过AR和三维的技术,让观众能够进入到木塔的内部进行虚拟漫游,甚至观看到木塔的搭建过程。

图片9.png

6.墙倒屋不塌的秘密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在数百年甚至上千年间,经历多次地震考验,仍能巍然直立,证明了其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之所以如此,全在于中国建筑的结构构件之间特殊的榫卯连接方式。由于榫接的节点不可能完全密实,加上木材本身也有一定的弹性,使得建筑的各节点都有一定的伸缩余地。每一个榫接点,就象一个弹簧,能消除掉一部分地震波的能量,使得整个木构架的破坏程度被减轻。在强烈的地震中,尽管木构架会发生大幅度的摇晃,并有一定变形,但只要木构架不折榫、不拔榫,就会“晃而不散,摇而不倒”。当地震波消失后,整个构架仍能恢复原状。即使墙体被震倒,也不会影响整个木构架的安全。“墙倒屋不塌”这句谚语,形象而又生动地说明了这个特点。

在这里,观众可以推动震动平台,观察木构建筑的稳定性,从而理解木构建筑的良好抗震性能。

图片10.png

7.闷户橱与官帽椅的爆炸模型

闷户橱,因抽屉下设一个称为“闷仓”的隐蔽空间而得名,多采用案式结构。因是民间嫁女之家必备的嫁妆之一,民间又名嫁底,是一种具备承置物品和储藏物品双重功能的家具。全身光素,出面大边用透榫,抽屉脸用明榫。闷仓之下用罗锅枨代替牙条。尤其是两侧面使用了又宽又厚的大材做闷仓的立墙,使得家具坚实耐用。

四出头官帽椅是一种搭脑和扶手都探出头的椅式家具,背板多用一块整版制成“S”型,两侧扶手各安一根“连帮棍”。此种形式的椅具始于中国宋朝时期,是我国明式家具中椅子造型的一种典型款式。

展品采用爆炸模型的方式,将两种家具的内部结构全部打开,让观众能看到本来隐藏在内的各种榫卯结构。

图片11.png

 

图片12.png

8.米兰世博会中国馆

2015年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其建筑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中具有高度民族性和辨识度的抬梁式建筑结构,结构体系主要由立柱、横梁等构件组成。采用胶合木为主材,在胶合木节点中暗置钢结构节点,使传统的“木榫木卯”改为了“钢榫木卯”,是榫卯技术在现代建筑中的巧妙应用。

图片13.png

9.木工工坊

木工工坊是展览的特色教育活动,在这里,观众可以学习使用刨、锯、钻等传统木工工具,亲手制作一双筷子或一件木制玩具,还可以使用锯床、钻床等现代木工工具制作榫卯拼插玩具。

图片14.png

三、精彩教育活动

与展览同步设计开发的教育活动——木工工坊在展览期间深受观众的欢迎和喜爱,展览期间共举办366场日常古代木工和现代木工体验活动;举办周末“华夏科技学堂——大美榫卯”教育活动6场,共计63个家庭参与。

图片15.png

 

图片16.png

展览期间,为了更加充分地解读展览内容,丰富展览内涵和外延,邀请著名木匠艺人、纪录片《爸爸的木匠小屋》主人公郑安全以及故宫博物院古建修缮中心主任、国家级非遗官式古建筑技艺传承人李永革先后做客中科馆大讲堂,为公众普及榫卯及其相关知识,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图片17.png

 

图片18.png

此外由于展览的良好口碑,展览吸引了多位京城文博圈的知名讲解员,他们不止一次地自行组织“粉丝”和文博爱好者来展览现场进行讲解,义务为展览进行宣传和服务,使得展览在文博圈里打出了知名度。

图片19.png

 

图片20.png

VR看展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