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展览
  • 正在热展
  • 展览回顾

首页 > 短期展览 > 展览回顾

“创新决胜未来”科普展回顾

发表日期:2020-06-05

“创新决胜未来”科普展览由中宣部宣教局、国资委综合局和中国科协科普部指导,中国科技馆策划实施, 于2018年7月13日至10月7日在中国科技馆短期展厅展出。

本次展览旨在向公众展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科技领域所取得的一系列伟大成就,深入挖掘大国重器和大国工程的奥秘,广泛宣传我国科技工作者锐意创新、使命担当的精神。

一、展览介绍

“创新决胜未来”科普展览精选我国改革开放以来40项具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以一种不同于以往科技成就展的方式,展现我国科技成果,通过展览的互动性、科普性和直观性,让公众在参与中走近科技成果,学习科技知识、弘扬科学家精神。并以展览为核心打造立体化、多方位的科普服务,形成“展览+活动+文创+信息化”的新模式。

二、重点展项

1. 从古代神话到大国重器

“创新决胜未来”科普展回顾457.png

展示中国古典神话和古代科技成就,体现古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想象,以及对改造、征服世界的梦想和追求,对应到当代中国在相同领域的探索,引出科技时代中国在诸多领域的辉煌成就。

触摸展品上触发点,开启程序观看动画。

2.“复兴号”高铁

通过半浮雕和结构投影,模拟“复兴号”高铁快速行驶的速度感,展示一年四季中国高铁行驶过的中国大地风景;四个显示屏展示高铁发展的一系列过程。

观众站在展品前,观看结构投影影片;结构投影不播放时,观众观看显示屏视频,学习高铁的相关知识。

“创新决胜未来”科普展回顾585.png

3. 蛟龙号—结构拼装

蛟龙号是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展品使用MR技术,通过识别mark拼装蛟龙号,在展台上展示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的各个组成部分。

观众可以将相应蛟龙号模块放置在MR台上,大屏幕将显示对应的内容,并可以调整观察视角与亮度进行观察。

“创新决胜未来”科普展回顾728.png

4. 雪龙号与中国极地科考

通过展示南北极场景,观众了解中国在两极开展的极地科考任务内容及意义;“雪龙”船的基本技术性能、功能特征。

观众手推雪龙号小车抵达提示点,可在小推车上的屏幕中看到“雪龙”号在此地进行的科考时间与成果。

“创新决胜未来”科普展回顾844.png

5. 盾构机

展示盾构机的原理、结构和工作过程,认识盾构机的刀具等组成部分、发展历史、应用情况和我国的发展情况。了解盾构机的刀具。

观看真实盾构机刀片及种类;观看视频学习相关知识。

观众使用模拟刀头插入相应刀盘凹槽;同类刀头布满一圈后;流水灯带展示转动效果。

“创新决胜未来”科普展回顾976.png

6. 太空工作

展示模拟搭建太空舱框架,观众模拟航天员失重情况下的工作状态,了解宇航员在太空中的工作感觉和状态。

观众躺在躺椅上,握住手柄带动身体往前,依次搬动手柄和闸门,完成太空舱工作。

“创新决胜未来”科普展回顾1073.png

7. FAST馈源舱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导建设,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展品通过机电互动结构将FAST馈源舱接收反射电磁波的原理展项出来。

参与者按下按钮,馈源舱移动,同时观察反射面上的光斑变化。

“创新决胜未来”科普展回顾1214.png

8. 悟空号卫星

展品向观众介绍暗物质的相关知识,并向观众传达:“我们可见的宇宙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是通过科学的手段人类终将一览无余”的科学精神。

观众手持偏振片,画面呈现出新的图像,模拟演示“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就是我们人类的“火眼金睛”。

“创新决胜未来”科普展回顾1341.png

9.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通过可视化的模型,展示抽象的物理过程,使观众初步了解常规导电的微观现象,比较常规导电、霍尔效应、量子霍尔效应、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区别。

观众观看常规导电、霍尔效应、量子霍尔效应、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动态模拟图,比较观察电子运动规律。

“创新决胜未来”科普展回顾1470.png

三、教育活动情况

1.悬浮大挑战——超导实验

在“超导材料”实验台上,科技辅导员利用磁铁、液氮和一种神秘的材料为大家呈现了一场“悬浮挑战”。在这里,神秘材料竟然能够“悬浮”在磁铁上,好像失去了重力一样。原来这种神奇的“超导”材料叫做钇钡铜氧,当它在临界温度以下且处于磁场当中时,将产生“钉扎效应”,使它稳稳悬浮在磁场中的特定区域。

“创新决胜未来”科普展回顾1638.png

2.探索宇宙尺度——“太阳系进行曲”

几千年来,地球上的人们总是被璀璨而深邃的星空所吸引,一直不断地探索其中的奥秘。展览特别展出了我国在卫星应用和载人航天上取得的重大成就。在展项“航天成就”中,你可以了解到以发射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一系列辉煌成就。而展项“探月工程”则通过VR眼镜,带领你以月球探测器的角度观察月球,认识月球,并畅想人类未来的月球基地。

“创新决胜未来”科普展回顾1827.png

你肯定会有这样的疑问:除了月球我们人类还探测过哪些天体?地球在太阳系中有哪些左邻右舍?太阳系家族在宇宙中又是什么地位?如果你想知道以上问题的答案,就来参加“太阳系进行曲”活动吧。活动中,科技辅导员将带领大家利用纸带制作太阳系尺寸模型,一起了解太阳系各天体之间的距离,领略宇宙的广阔与浩瀚。

3.深海寻梦——“蛟龙入海”

海洋面积占到了地球总面积的71%左右,平均深度达到三千多米,最深的地方达到了上万米,但海洋深处压力巨大,环境险恶,仅靠人类本身难以到达海洋深处,我们需要强有力的工具。于是,大名鼎鼎的“蛟龙号”横空出世!它是我国自主研发的载人潜水器,曾在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下潜7062米的载人深潜纪录。本次展览展出了外观尺寸一比一的“蛟龙号”模拟下潜平台和它的主观察窗实物。

“创新决胜未来”科普展回顾2169.png

那么“蛟龙号”的下潜过程是怎样的呢?在下潜中会遇到哪些不同寻常的生物和环境呢?在“蛟龙入海”活动中,你将跟随“蛟龙号”模拟一次“深海探索之旅”,了解不同海洋深度下海洋生物和资源的分布情况和特点,感受深海探测的重要性。

4.折叠卫星太阳能帆板——“三浦折叠法”

在我们的展览中,“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张衡一号”电磁监测试验卫星、高分遥感卫星等中国有代表性的人造卫星模型悉数登场。提到卫星,你一定会想到它那大大的太阳能帆板。它的作用是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是现今人造卫星最主要的动力来源。由于太阳能帆板面积太大,运载火箭内部的空间又有限,因此在卫星进入轨道前,太阳能帆板需要折叠放置。什么样的折叠方式能够使太阳能帆板放置时所占空间最小、入轨后又能迅速平稳展开呢?在“三浦折叠法”活动中,你将亲自动手,尝试这一神奇的折叠方法,体验折纸艺术和科学工程的完美结合。

“创新决胜未来”科普展回顾2554.png
VR看展
FAQ